首页 > 热点新闻 > 和比特币两码事,央行数字货币背后的意图
转载  

和比特币两码事,央行数字货币背后的意图

摘要:编者按:3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记者会上解答了有关数字货币的推进情况,并称可靠了以后,再进行推广。央行行长的表态,让许多数字货币的从业人事或投资者振奋,认为政府对数字货币的开明态度。但央行所述的数字货币和比特币这样的数字货币是

编者按:3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记者会上解答了有关“数字货币”的推进情况,并称“可靠了以后,再进行推广”。央行行长的表态,让许多数字货币的从业人事或投资者振奋,认为政府对数字货币的开明态度。但央行所述的数字货币和比特币这样的数字货币是一回事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央行发展数字货币的意图是什么。区块链观察网(www.blockob.com)邀请供职于某银行政策研究部门的专业人士——“狗叔”进行解读。

人民银行筹划数字货币已经三年了,除了专业人士和财经媒体,关注者不多。特别是近来各种加密代币冲刷着社会三观,更是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事实上央行版数字货币的影响远超比特币,对一些关键问题有必要专门讨论。
央行为什么要设计数字货币?官方说法是要取代现金(钞票、硬币等),以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提高支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同时更好地追踪、分析货币流转,以提高宏观调控能力。这些当然都对,但似乎不足以构成理由。今天银行的清结算体系高度发达,微信、支付宝更是极度便利,随着技术发展和监管完善,以上目的都不难实现,似乎没必要再建一套数字货币。
理解数字货币,可能要从“货币竞争”的框架出发。数字货币有两个竞争者,一是被视为“货币非国家化”试验体的各种加密代币,二是已经在取代纸币、硬币等的银行系电子货币(含第三方支付),它跟后两者有什么不同?顺着这个方向探寻,能更接近央行的意图。

代币无法挑战数字货币
先看数字货币和比特币等“代币”的关系。“代币”这个词就包含了“还算不上货币”的意思,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认为,现有代币“流动性水平低、流动性风险高,无法有效履行货币的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贮藏三项基本职能,尚未具备成为真正货币的条件。”

比特币等代币充当货币已知有三个障碍:
1  系统性能问题。区块链架构基于分布式系统,而分布式系统有个类似“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的CAP原理,即“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最多只能满足两个”,译成人话是“要么很卡,要么出错”。以比特币目前的处理速度,不可能支持大规模交易。
2  通货紧缩问题。这一点很多人分析过,就是说如果一种货币发行量有限,却想要支持无上限的经济发展(即购买力增长),大家就会转而囤币,直至它退出流通,“死于通缩”。
3  价值支撑问题。代币的价值基于共识,即甲认为它有价值,是因为乙和丙都认为它有价值,每个人都这样想,就成为一个绕圈子的循环论证。其实这也没什么问题,钻石本来只是一堆漂亮的碳原子,被戴比尔斯集团营销成珍贵宝石。问题是代币的循环论证已经变成“郁金香模式”,价值波动巨大,已经不能充当“一般等价物”。

数字货币作为主权货币,以上问题都容易解决:
1  它的技术选择更多。不必刻意架设在分布式系统上,可能将形成“中心+分布”的二级架构(姚前的说法是“建立集中/分布相对均衡的簿记登记中心”),主干是传统的集中式系统,下面链接一个个小的分布式系统,可以缓解CAP的矛盾。
2  它可以随时调节发行量。现代主权货币本质是央行及商业银行签发的“借条”,理论上可以无限发行,当然这是奥派经济学家(以及一小撮阴谋论者)最为诟病的。有些人怀念金本位,但金本位似乎适合自然增长的前现代社会,无从应对现代的爆发式增长。
3  它有税收支持。虽然央行官员的说法是主权货币的价值支撑是“法偿性”,即法律要求大家都接受,其实历史上很多有法律支撑的货币都被抛弃,事实上主权货币的价值支撑是政府的征税能力。每个人都要交税,而且只能用人民币交,数字货币可以满足这个刚需。

现阶段,代币可能更多是探索技术可能性的试验品,而不是主权货币的挑战者。央行凭空发行货币虽然带来过很多问题,目前却没有更好的办法(哈耶克主张私人机构竞争发币,其实美国有过这个阶段,问题不少)。数字货币真正的竞争者应该是微信和支付宝,手机支付已经如此便利,大爷大妈都对扫一扫烂熟于心,为什么还需要央行的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是更稳定的货币
为方便讨论,本节用“电子货币”指代一切基于银行账户的个人支付手段,包括借记卡、信用卡、银行系App,也包括微信、支付宝等。相对于现金,电子货币的优势显而易见,高效率、低成本、可控匿名都不难实现,已经在取代现金了。
建设数字货币,也许有“这么重要的事,不能让两家股权复杂的垄断企业来控制”的考虑。但如果真有必要,监管层通过网联等机构、通过技术演进以及政策加码,应该可以穿透管理电子货币,并使之可流通、可分析。
除了自建体系便于管理,央行的意图可能更多在金融稳定性。

首先,数字货币能缓解货币结构变化导致的波动。
一般人眼里,人民币就是人民币,不分彼此,但事实上它是一个分层结构:上层是央行签发的借条,即现金和银行准备金,体现国家的信用;下层是商业银行签发的借条,就是我们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等,体现银行的信用。这对一般人不重要,反正银行背后站着央行,信用都差不多。但从央行角度看这很重要,因为央行签发多少借条是可控的,而银行签发多少借条虽然可以干预,可控性差很多。

银行的借条随债务而生、随清偿而灭。比方说你卖房拿到100万,其中有70万就是买家找银行借来的,还有30万是自有资金,但这个自有资金又产生于另一家银行与客户的借贷……只要相关债务清偿或勾销,就会有100万“凭空消失”(当然不一定是你的100万,而是清偿人的100万)。而现金只要不存入银行,就会一直存在,有更强的稳定性。
电子货币取代现金,本质上是银行借条取代央行借条。“无现金社会”意味着什么?全社会流通的都是由贷款派生的存款,会不会很难管理?这个问题恐怕还没人有底气回答。如果是由数字货币来取代现金,由于两者都是央行的借条,则可以维持原有的分层结构,保留一块压舱石。
其次,数字货币能够更好地处理银行挤兑。

教科书上说,银行吸收存款后要上交一笔准备金,是为了保证兑付,这不太准确。储户汇出存款,会消耗汇出行的准备金,但在挤兑时,储户排队是为了取得现金,消耗的是银行的“库存现金”。
准备金不足可以找同行借,最后还有央行撑腰,后者敲敲键盘就能挽救危局,秋后算账另说。但要是库存现金不足,要跨区调取甚至紧急加印,可没那么简单。今天现金用得越来越少,储备多了,成本高却无人使用,储备低了,又怕应付不了极端事件,也是很头疼。

数字货币能解决这个问题。按照目前设想,数字货币仍依托银行发行,但所开立的账户严格上不是银行账户,银行只是“代保管”而已,里面的钱等同于现金,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体现。哪天你不相信任何一家银行时,只要把存款转移到数字货币账户上就行了,即使商业银行全部倒闭都不影响你的资金安全。这就把排队挤兑的社会问题,挪到线上悄悄解决了。

当然,这都是从央行角度出发看问题。实践中总不能人为制造危机来推广数字货币,如何让公众接受数字货币,就是设计和营销的问题了。

Tags:
免责声明
世链财经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链财经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世链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